當埋在地下的電線斷了,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查出故障位置:

原理
脈衝(chong) 反射法是基於(yu) 行波理論。在電纜一端注入一個(ge) 脈衝(chong) 信號,這個(ge) 信號會(hui) 沿著電纜傳(chuan) 播。當遇到電纜特性阻抗變化的地方,比如斷點、短路點或者接頭等,部分信號就會(hui) 反射回來。通過測量發射脈衝(chong) 和反射脈衝(chong) 之間的時間差,結合電纜中信號傳(chuan) 播的波速,就可以計算出故障點到測試端的距離。
例如,對於(yu) 均勻介質的電纜,波速是一個(ge) 相對固定的值,一般在 160m/μs 左右(不同電纜材料和結構波速會(hui) 有所差異)。如果測量到發射脈衝(chong) 和反射脈衝(chong) 的時間差為(wei) 微秒,那麽(me) 故障距離(為(wei) 波速)。
操作步驟
需要使用專(zhuan) 業(ye) 的脈衝(chong) 反射式電纜故障測試儀(yi) 。首先將測試儀(yi) 的輸出端連接到電纜的完好端,確保連接牢固。然後設置好測試儀(yi) 的參數,包括脈衝(chong) 寬度、增益等。一般來說,脈衝(chong) 寬度要根據電纜長度和故障類型適當選擇,對於(yu) 較長電纜可以選擇較寬脈衝(chong) ;增益則要根據反射信號的強度來調整,以獲得清晰可辨的反射波形。
啟動測試後,觀察測試儀(yi) 顯示的波形。正常情況下,波形會(hui) 顯示發射脈衝(chong) 和可能出現的反射脈衝(chong) 。如果是斷路故障,會(hui) 出現明顯的反射脈衝(chong) ,根據時間差和波速計算出故障位置。
原理
電橋法是利用平衡電橋的原理來測量電纜故障位置。對於(yu) 有斷點的電纜,將電纜的兩(liang) 端(如果能找到兩(liang) 端的話)接入電橋電路。通過調節電橋的橋臂電阻,使得電橋達到平衡狀態。根據電橋平衡時的電阻比值和已知的電纜參數,就可以計算出故障點的位置。
例如,在雙臂電橋中,當電橋平衡時,(、為(wei) 已知橋臂電阻,為(wei) 可調電阻,為(wei) 與(yu) 故障位置有關(guan) 的電阻),通過已知的電纜單位長度電阻等參數,就能求出故障點距離。
操作步驟
準備好合適的電橋設備,如雙臂電橋或專(zhuan) 用電纜故障電橋。將電纜的兩(liang) 端分別接入電橋的相應接線端。在接入過程中,要注意去除電纜外皮,保證良好的導電連接。
按照電橋的操作說明,逐步調節電橋的平衡。這個(ge) 過程可能需要耐心調整,同時觀察電橋的平衡指示器(如檢流計)。當檢流計指針指零或者顯示平衡狀態時,記錄下此時電橋各臂的電阻值,然後根據電橋計算公式和電纜的長度、單位長度電阻等參數計算出故障位置。

原理
音頻感應法是向電纜中注入音頻信號。當電纜完好時,在地麵上用感應線圈可以接收到比較規則的音頻信號;當有斷點時,在斷點附近信號會(hui) 發生變化。通過沿著電纜路徑移動感應線圈,根據接收到的音頻信號強度和特征變化來確定故障位置。
因為(wei) 音頻信號在電纜中的傳(chuan) 播會(hui) 受到電纜周圍介質、斷點等因素的影響。在斷點處,磁場分布會(hui) 發生改變,從(cong) 而導致感應線圈接收到的信號強度減弱或者出現信號突變。
操作步驟
先將音頻信號發生器連接到電纜的一端,選擇合適的音頻頻率,一般在音頻範圍內(nei) (如 1kHz - 10kHz)。然後用帶有感應線圈的接收器在地麵上沿著電纜可能的路徑移動。
操作人員需要注意接收器接收到的信號強度和聲音變化。當信號強度突然減弱或者聲音出現異常(如音量變小、音調改變等)時,標記這個(ge) 位置,這個(ge) 位置很可能就是電纜的斷點附近。可以通過在標記位置周圍進一步仔細探測,來更準確地確定斷點位置。

原理
操作步驟
需要使用高內(nei) 阻電壓表。在懷疑有故障的電纜區域,將一個(ge) 電極(如鋼釺)插入地麵作為(wei) 參考電極,另一個(ge) 電極(檢測電極)在距離參考電極一定距離(如 1m)處插入地麵。
測量兩(liang) 個(ge) 電極之間的電壓,然後移動檢測電極,按照一定的網格或者路線在地麵上移動,記錄不同位置的電壓值。當電壓變化最大時,這個(ge) 位置很可能接近電纜的接地故障點。但這種方法需要注意安全,因為(wei) 涉及到可能的跨步電壓觸電風險,操作人員要穿戴好絕緣防護裝備。